找到相关内容94篇,用时13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敦煌《坛经》新出残片跋

    发四弘誓   2、愿讫,与善知识无相忏悔三世罪障。大师言:善   3、知识!归依觉,两足尊;归依正,离欲尊;归依净,   4、众中尊。从今已後,称佛为师,更不归依馀邪迷   5、外道。愿自三宝...

    方广锠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410260888.html
  • 念念向觉的新生活

    正念而正定的究竟涅槃。   念念不为愚迷染的功力   六祖法宝坛经记述‘无相忏悔’法:“弟子等,从前念今念及后念,念念不为愚迷(憍诳、嫉妒)染,从前所有恶业愚迷等罪,悉皆忏悔,愿一时销灭,永不复起。”我...

    超定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182769031.html
  • 新版:金刚萨埵修法如意宝珠仪轨讲记

    认错。   此仪轨修法是一个事相忏悔的修法,在座多数也是事相忏悔的根机,不说安住无相忏悔的境界,无相忏悔的见解也很少有人具足。既然没有无相的见解,就要老实按事相忏悔,不要自欺。怎样叫具体认识罪业呢?...作成,是一个集上师瑜伽与本尊修法为一体的总集宝法,按这样的窍诀修,可以很快忏除业障,生起修法功德。   下面讲述仪轨的修法内容。如理如法的忏悔必须具足四力——依止力、破恶力、...

    堪布益西彭措讲解

    金刚萨埵修法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6/08/0815315284.html
  • 敦煌结夏安居考察

    般若的空观,观罪性本空,罪性了不可得。这一点与《坛经》中 无相忏悔有关。我们将在以下的行文中论述。对于理忏,《行事钞》卷中说: 理据智利,观彼罪性,由妄覆心,便结妄业。还须识往本性无生, 念念分心...、无相忏悔。《华严经》的忏悔 根源其终极目的是为普贤的行愿成就。   《瑜伽师地论·戒品》中关于忏悔的记载有:   若诸菩萨,以上品缠违犯,如上他胜处法,失戒律仪,应当更受。 若中...

    湛如法师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564141983.html
  • 郑石岩著:禅语空人心(3)

    小纸条,但它的效用,岂是药物所能及。   禅学非常注重反省与忏悔。《六祖坛经》是禅学的宝典,其中“传香忏悔”那一品,六祖慧能传授了无相忏悔。它的本义,就是要个人从许多名利色相中解脱出来,心生清净,发大智慧。他说:   “今与汝等授无相忏悔,灭三世罪,令得三业清净。”   当我们透过净化的过程,使自己的身、口、意三方面真正清净无染时,我们就获得...

    郑石岩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022548221.html
  • 论中国佛教忏法的理念及其现代意义

    ,9、空有一如观,10、无相解脱观[22]。   作为一种实践系统的忏法,其内容本身应该包括忏仪与忏悔思想,忏仪是忏法的实践形式与表现,而忏悔思想则是忏法的内在理念与本质,两者是不可分的。中国佛教忏法...若论律忏唯局道众[25]。   理忏与事忏不限出家与在家,而律忏则只局限于出家众。道宣对于三种忏法的对象与意义,都有具体的说明[26]。   禅宗则将此“理忏”发挥成“无相忏悔”,无相忏悔是不必在佛像前“发...

    圣 凯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522461566.html
  • 佛教的空与基督教哲学: 基督教哲学与佛教哲学之对话的一个当代反思(2)

    ,也因此成为可能,这就是禅所说的「大死大活」。[74]   回到禅的传统来讨论此中的课题。慧能在 ?六祖法宝坛经? 提出「无相忏悔」就是这里说的因为对罪的起因和忏罪之道具有根源的主体性之自觉,从而会因为相互依存性以及相互的立场的互换的理解与共感,而在法界中,被众生在根源当中洗涤和相容,大死大活一番。「无相忏悔」在智顗的天台法华三昧忏法有其渊源,[75] 天台佛教的性恶论对恶的看法主张佛陀虽断修恶,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7014662083.html
  • 中国佛学的伦理精神

    弘誓愿”联系起来,要求受戒者以自觉的道德意志去实现自利利他的道德理想,体现了大乘佛教伦理的慈悲度世的精神。所谓“无相忏悔”即是要求受戒者“前念后念及今念,念念不被愚痴染,除却从前谄枉心,永断名为自性忏。前念后念及今念,念念不被疽疾染,除却从前嫉妒心,自性若除即是忏”。无相忏悔也即自性忏,是通过般若智慧观悟妄想本空,罪福无主,不可执著而舍罪...

    洪修平

    五明研究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12/07030196049.html
  • 《六祖坛经》的般若思想

    具足,成就了般若智,也就成就了三身、四智。   众生的自心中具足般若性,修行自然也要在自心中修。六祖在给信众传五分法身,授无相忏悔时说:‘一、戒香,即自心中无非无恶,无嫉妒无贪嗔无恼害。...一、《金刚经》与六祖惠能   二、性空、无所得   三、明心见性、成就般若   四、无相、无住、无念   五、在生活中修行、解脱   六、结论   禅宗自四祖后,《金刚经》逐渐取代了《...

    济群法师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3593338971.html
  • 《坛经》的般若思想

    四智在众生的般若性中本来具足,成就了般若智,也就成就了三身、四智。  众生的自心中具足般若性,修行自然也要在自心中修。六祖在给信众传五分法身,授无相忏悔时说:"一、戒香,即自心中无非无恶,无嫉妒无贪嗔...无攀缘善恶,不可沉空守寂。即须广学多闻,识自本心,达诸佛理,和光接物,无我无人,直至菩提真性不易"(见《六祖坛经·忏悔品》)。教理中说到戒定慧的修行,总有许多外在的形式和规范,而在这里都会归到心念的...

    济群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275239871.html